□ 本报评论员王春华
中国的投资模式正在经历深刻转型,这一过程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、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。
理念重塑正在发生——
长期以来,投资作为拉动增长的“三驾马车”之一,在推动工业化、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回顾改革开放四十余年,中国的投资模式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演变。上世纪80至90年代,轻工业和乡镇企业投资缓解了商品短缺;上世纪90年代至2008年,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助推中国成为“世界工厂”;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,“四万亿”计划将基建投资推至巅峰,在稳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债务攀升、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等问题;2013年至今,投资重心转向高新技术产业、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。
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,特别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中国经济发生了结构性改变,以规模扩张、政府主导、基建和房地产为核心的传统投资模式已难以为继,亟须转型。
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消费主导的背景下,投资的方向和趋势发生重大转变:从过去以满足“量的短缺”为核心的“规模扩张型”投资,转向以满足“质的提升”为核心的“效率改善型”和“结构升级型”投资。
更根本的是,投资理念正实现从“以物为中心”到“以人为中心”的转变。传统物质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减,而人力资本投资则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。中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,加大对教育、健康、职业技能等领域的投资,不仅能够释放消费潜能,还能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,最终形成“人力资本提升—消费升级—产业升级”的良性循环。
动力重塑已然开启——
高质量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投资的角色与功能。
旧逻辑下,投资是驱动增长的主力,尤其依赖基建和房地产拉动上下游产业链,追求的是量的扩张。而在新逻辑中,投资必须服务于消费升级和效率提升。投资更加注重创造未来消费场景、提升消费品质、降低消费成本,并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,进而支撑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能力提升,形成“消费引领—投资跟进—创新突破—收入提升—消费升级”的大循环。
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,投资是弥补“消费需求不足”的关键。但在中国消费主导的新发展阶段,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互补或替代,而是相互正向增强。
这一转变在宏观层面体现为投资结构的深刻调整。我们可以看一下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: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.8%,但若扣除房地产投资,增速则达6.6%。其中,制造业投资增长7.5%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.6%,而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.2%。这表明,房地产正在经历转型,而制造业升级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正成为新的增长点。
主体重塑格局已成——
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样是逻辑重构的重要体现。企业日益成为投资的主力军,外资被更大力度引进,而政府角色则从“主导者”转变为“引导员”。
政府资金更多投向基础科研、环保、民生保障等具有重大社会效益但市场失灵的领域,发挥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杠杆效应。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,“举国体制”优势依然显著,例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千亿级资本投入,有效助力半导体产业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目标重塑指引未来——
展望未来,中国投资将更加聚焦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安全发展和民生改善,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。保障性住房、城市更新、养老与医疗等社会领域投资将弥补发展短板,促进共同富裕。“新基建”将替代传统“铁公基”,成为赋能数字经济和智能社会的重要基础。投资行为正变得更高效、更智能、更绿色、更人性化。
当然,我们也必须看到,前路并非坦途,转型不可能一帆风顺。如何避免重回“为投资而投资”的老路?如何有效防控债务风险?如何确保投资精准高效?这些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这一转变是中国经济从“资本驱动”迈向“创新驱动”、从“制造大国”发展为“制造强国”的必然选择。
归根结底,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投资逻辑重构,是中国发展范式的一场深刻革命。它意味着投资不再仅是拉动增长的工具,更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、提升国际竞争力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。未来的中国投资炒股配资网址,必将以科技、绿色、开放、合作为关键词,不仅深刻塑造中国经济的未来,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确定性。
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